曠世巨星麥可傑克森,於今年六月驟然殞逝,引起全球樂迷的瘋狂悼念。姑不論麥可其他道德層面的缺失,而僅以他創造的音樂成就來看,全球二億五千萬人的同步悼念巳足以說明他在樂壇上所建立的王朝是世人所無法憾動的。筆者之所以在此對一代巨星大書特書一番,事實上不僅是緣於筆者個人對麥可的崇拜,在更廣大的思維上,筆者確實是看到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天賦,不論是在民族性或文化性等方面都與麥可相去不遠,黑人先天上懂得歌舞,而台灣原住民何嘗不也是如此?
人類歌舞的濫觴起於肢體語言,而狩獵技能與動作是提供豊富肢體語言的源頭,在荒古時代人類就巳經有歌舞的表演,而表演的動機有節慶的,也有宗教信仰上的理由。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歌舞的文化與活動似乎是又以,文明程度較低,社會分化程度不高的土著民族或原住民社會較為活絡,甚至有些民族簡直是先天上的樂於舞蹈,只要是聽到有節奏感的聲音就會很自然的翩然起舞。台灣原住民普遍有這樣的一種現象,島內不管是哪個族群,都非常的善於歌舞。君不見只要是打開「原住民電視台」頻道,第一個灌入眼簾的,不是熱情的花東原舞,就是深沈的泰雅古調吟唱乎?
南山部落爾近受到文化產業興起的影響,部落婦女主動性的成立傳統舞蹈團,她們利用農閒時段積極的勤練舞技,並不時的出外參加各種活動展現她們精湛的歌舞。另一方面,在此風的影響下,南山國小也因應在地文化的復振,辦理各項傳統歌舞的課程,充份的體現了原住民族能歌善舞的特質。然而,個人比較關注的是,關於舞蹈的涵義是否可觸及到小朋友未來人生規劃的一項目標,使舞蹈不僅僅只是做文化面的演譯。因為筆者確實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了他們靈巧生動的肢體語言,甚至是具有開創性的肢體語言。有小朋友趴在地板上學蛇走路,用肚皮磨擦滑行,也有小朋友用泰雅語版的RAP配合自創的舞步忘情的滾跳,讓筆者讚歎不巳,母語課要的不正是這些嗎?
老實說,原住民的強項在體育與舞蹈,這在台灣的體壇巳足以說明了這個事實;而在樂壇,我們也有睥眤群雄的好手,像我們的湯蘭花,萬沙浪,胡德夫,李泰祥,阿妹,還有動力十足的動力火車,還有……許許多多的後起之秀。別小看就這麼一撮人,若拿台灣的人口比例尺來量,這是很嚇人的密度。當然,筆者這樣說,絕不是在反方向的說原住民的小孩普遍較不會讀書,只是覺得,原鄉的小孩若能往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去發展,相對會比老往主流社會所架構的領域去鑽來的更有前途。然此一概念,就是打造原鄉藍海市場(無競爭環境)的最佳體現。
麥可是筆者的最愛(不是性向上的投合),喜歡的是他那無人能學得來的夢幻般舞步,還有他那顆愛人如己的慈悲心腸。當然,筆者不會鼓勵小朋友們去學他那「處處聞"提"鳥」的動作(有些人不認為這是藝術),而是學習他異於常人的創造靈感,創造無人能比的肢體藝術,讓台灣原住民名揚四海,稱霸舞林。
--Yukan ma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