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Mciriq)
過去有些人會說,戰爭是人的本性,而編者認為這樣理解人性是難免有所偏頗。人與人之間起初是和平的,大家共同的敵人是叢林裏的猛獸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原始人類社會的土地與資源豐沛人們沒有必要你爭我奪,相互排斥,一直到人類繁衍眾生,土地資源相對慢慢減少後,由於需求的量與質牽動了人性的慾念,因此就會產生佔有慾並意圖爭奪。爭奪固然是一方的意志,而其對位的主體則有防衛的意志,所以就會發生戰爭。但儘管如此,戰爭本身並非人性的最初,相反的,「資源」的爭奪才是戰爭的決定內涵與元素,綜觀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戰爭,不都是與追求本身之利益有關嗎?所以我們在這一節裏會介紹南山部落過去所發生的戰爭及部落族人是如何的來看待戰爭的意義與存在於他們觀念中的戰爭意象是什麼?
過去南山部落樹敵並不多,與周邊部落鮮少發生衝突,過去雖有跟四季與環山部落因獵區界線的問題發生過一些爭執,但終能在各部落頭目的協商下握手言和,尤其環山部落與南山部落的關係非常密切,遠勝於近在尺呎的四季部落。
基本上,同族互為敵人的情形在溪頭群(Mnibu)是不存在的,相同的血緣與文化脈絡阻斷了人們互鬥的慾念,況且溪頭群(Mnibu)對領域及資源的態度始終抱持著共享與分享的傳統,「據宜蘭縣誌(1969)所記載,溪頭群之領域為該群共有,群內各部落並沒有特定領域,屬溪頭群內的族人可在該群所屬領域內隨處狩獵或漁撈」(引自洪翠苹2007論文)。因此,內憂一向是南山部落最不擔心的一個部份,不過外患就沒有那麼好處理了。遠在東方Bayu(南湖大山)之下住著一群強悍的民族 太魯閣族,他們過去自稱是泰雅族人,人類學者也這麼認為,住在東部海岸的這群太魯閣族人活動能量超強,在強盛時期獵區直逼中央山脈西麓的Haga-paris(如圖五十四),他們在此處建立堡壘,構築石牆以防禦敵人。他們戰術精湛武藝高強常讓南山部落的戰士吃盡苦頭。南山部落與之交戰歷時數百年,雙方時有捷報互有輸贏,直到日治初期,雙方還鏖戰不止,最後日本官方插手沒搜兩方槍械戰事才告終止。
過去族人戰鬥的模式基本上是緣用狩獵行動的建制,一般係以一個「獵團」為一個作戰單位,有時候也會結合另一個獵團採取協同作戰。作戰的方法一般係以Gmoyak(圍獵)的方式進行,Gmoyak(圍獵)係打獵的一種方式,就是將獵物置於可以控制的中心地帶然後再予以射殺的一種方法。比較常碰到的是在敵人正在狩獵時將其團團圍住然後集中火力將其一舉殲滅,或將他們趕到峽谷以採取甕中捉鼈的方法讓其棄械投降再取其首級。部落族人過去打仗是沒有固定的時間,通常是在進行狩獵時碰到敵人就改為作戰組織,其實兩軍相戰也都是在獵區打獵時不期而遇的,所以一般很難分析任務的屬性為何?部落人回來時常常是動物屍體與敵人頭顱混在一起揹,空氣瀰漫著動物屍血與人血的難聞氣味。
過去族人戰鬥的位置一般都是在Pucing-bayu到Quri-mewalan一帶,很少超過這個地區(如圖五十五),因雙方都非以消滅對方為戰鬥目的,而是以保衛獵區為其最高目標。 但偶而也有直搗巢臼的攻擊行動,部落耆老Masing koyaw說:「以前在Siput那裏曾經發生過一件敵人攻擊事件(如圖五十六),當時族人Watan hayung一家人正在工寮吃午餐,忽有一群太魯閣族獵人闖入屋內大肆砍殺,然後提著兩個頭顱迅速逃離,部落族人聞訊後也迅速趕往追擊,Watan hayung的三個兄弟Yawi,Yukan,Yabu也在隊伍中,但敵人腳程極快沒有追上,當族人停止追擊稍事休息時詎料躲在崖壁後面的敵人又放二個冷槍打死二位族人,因敵人藏在崖壁後面無法槍擊,族人於是逃離現場折返回部落了」。
除了直搗巢臼外,太魯閣族人也精於詐敵及騙術,部落耆老Masing koyaw說:「我的爺爺Tahus nokan(亦為編者的曾祖父)有一次跟部落族人到Haga-paris附近打獵,有一個太魯閣人突然出現,此人年紀輕輕大概十六七歲,五官端正明眸皓齒非常英俊。他一到現場就很有禮貌的自我介紹:Lamat simu yaku ga pihu(太魯閣語,各位好!我是比厚),musa yaku cisal lupung pyanan hi(我要到南山部落探親)。大家聽了信以為真,但Tahus nokan可不糊塗反問道說:Ima lupung su pyanan?(你南山的親戚叫什麼名字?),這時pihu腦袋一片空白吞吞吐吐的說:Takun‥‥Pasang‥‥Yukan‥‥這時Tahus nokan巳穿破他的面具了,於是就帶他回部落鎖在自已家等候處置。部落族人知道Tahus nokan帶敵人回來就要求他把pihu帶到溪底獵殺,部落族人都到溪底等,Tahus nokan帶著pihu走小徑,走到一半路時Tahus nokan讓揹在背上的兒子持刀並手握著兒子的手朝pihu的後腦猛砍,pihu腦袋被切成兩片倒地而死。Tahus nokan到了溪底,正在磨刀霍霍的族人沒看到pihu跟著來就很不高興,但懼於Tahus nokan的淫威都半不敢表露於外,Tahus nokan知道大家都不爽就連忙解釋道:Myuy balay qba laqi qani wa nya kutan ska tuqi pihu la(這小孩很頑皮,在半路把pihu給砍了),族人當然知道Tahus nokan在騙人,大家也摸著鼻子不多說話」。
部落耆老Masing koyaw說:「像pihu這種年紀輕輕又單槍匹馬的行動是很少見的,我的判斷是pihu剛好要轉大人正接受成人禮的考驗,或著是準備要娶媳婦正急著獵人頭以取得女孩的愛慕」。又如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也記載,過去泰雅族人打仗或出草都會帶未成年的小孩一起參加行動以訓練孩子的戰技與膽識。泰雅族人在戰鬥時是全民皆兵,不論婦女小孩都必須加入戰鬥行列,婦女的任務是負責後勤的補給與傷兵的撫療並準備戰時口糧與酒品等物資。戰爭時戰士要淨身不能與女人同房,婦女也要與男人分開睡。出發前要到野外試鳥占,如果Siliq(綠繡鳥)擋在前面穿梭飛行就要折回明兒再試,但這種禁忌太麻煩而且有點掃興,最後族人就摒棄這個Gaga隨時都出師征戰,不過聽說死傷也因此增加不少。
前面我們提到戰爭一直不是南山部落族人的本性,而是反映資源變遷的行為,也許我們可以再透過(圖十九)這張圖來解釋這種現象。編者認為導致戰爭的因素主要是因為「資源的量與質牽動空間的擴張」而勢必觸動他方暨有的空間所致,像南山部落在第一圈時期(如圖黃線範圍)因資源豐沛完全沒有爭利的問題。到了第二圈時(如圖紅線範圍)族人因憂心資源漸趨短少而想要擁有較多的資源,這時一些小規模零星的爭執難免就時有發生,但這畢竟是家務事,通常就會很快的由頭目或家族長老出面擺平。但到了第三圈時(如圖白線範圍)就沒那麼單純了,這時背後山的太魯閣族也經過這種過程而擴張到臨界點。再者,雙邊存在著文化及語言的差異更助長了戰爭的焰氣,也由於過去族人係以狩獵為其主要事業,因此兩邊狹路相逢拔刀相向就變成非常自然的一件事了。
另外物種的價值也是引起戰爭的一項因素,族人自古就視水鹿為極品,雖然過去水鹿很多但也經不起族人頻繁的獵取,日積月累的獵取也讓這個物種(水鹿)提早讓族人的狩獵區域擴張到必須面對太魯閣族人的威脅與挑戰。水鹿在過去非經濟用途時期時只是一個以量為其價值判斷的依據(因水鹿體型高大,一隻成鹿約四百斤),到了光復後因鹿茸在漢人眼裏是男人的聖品需求量多,所以後來獵鹿就成為族人趨之若鶩的經濟活動。
綜上所述,這裏可以整理一些南山部落族人對戰爭的潛在觀點,(一)部落族人對戰爭的動機是被動的,理性的,自然的。(二)自然資源的取得必須是透過爭奪來達成。(三)如果資源可以回復,戰爭就會被視為一種極度浪費時間的行為。
--Yukan ma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