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yanan(南山)部落史

                                     撰寫者 高日昌(Yukan masing)

 

  • 舊新部落所在地介紹

 

    Pyanan部落在四百年前由Quri-sqabu(思源埡口)遷徙而下,由其先祖Kmomaw於逸久溪與米摩登溪的匯流處一塊小腹地上建立最初的部落,這個部落叫SgmiSgmi係一種木本植物,每年六月開著粉紅色的粉樸花非常漂亮;這種植物還有另外一種民俗用途就是可用來洗衣和洗身體,是當時很好的清潔劑。

    Pyanan部落在Sgmi時期的歷史大約有三代六十年的時間,它從Quri-sqabu的一支GAGASgmi流變成三個GAGA,後來此三個GAGA又在Sgmi人口繁眾土地短缺的狀況下又各自遷往三個不同的地方,也就是Pyanan(現南山部落)Mnoyan(昔四季平台的一個部落)1

   

  • 部落歷史沿革(1980年代)

 

從整體「北泰雅」2的遷徙歷史而言,Pyanan部落無論從族群屬性、文化屬性以及其遷移史都無法脫離此族群歷史演變的整個架構,至於Pyanan部落究竟其遷徙史是如何建構的?因受限於無文字民族無法以符號書寫來紀錄他們的遷徙史而無法以較精確的內容來論述,其實,當我們試著論述北泰雅各族群的遷徙史時常常會出現多種版本不一的論述方式,各流域及各族群都各有一套講述自身歷史發展的論述。但總體來說,不論是各不同流域的族群,或是同流域的各個部落都口徑一致的指出,他們的始祖是源自於今南投縣仁愛鄉的Pinsbkan部落一塊巨石裡迸出來的。3

但神話總是神話不能用以證明歷史,因此即便是在南投仁愛鄉各部落的耆老和文史工作者們,對於Pinsbkan是否是真正傳說裡泰雅始祖的發源地也莫衷一是無法聚焦。不過,神話多具有「神性」所以不管是從古至今以及住在任何地方的泰雅人,都寧願相信這個說法是正確的,怕的就是觸怒了神靈而降禍給自己。

 Pyanan部落遷徙的歷史,部落耆老們基本上也是採用上述總說的內容來陳述,部落耆老Masing koyaw:「我小時候聽我父親及叔叔伯伯們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在現在南投縣仁愛鄉Stbwan(瑞岩)部落的下方有一塊巨石,有一天巨石突然裂成兩半,有兩個人從石頭裏走出來,這人便是我們的祖先」。另外,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泰雅族篇」裏對泰雅族的起源有這樣的一段記錄「太古時代,在叫做Pinsbkan的地方有一大石頭,有一天石頭裂成兩半,從中生出一男一女,此即人類的始祖。這兩人結為夫妻,逐漸繁衍子孫。留住此地者,即為今日的Tayal族,下到平地者,成為其他的種族」。

然而,泰雅族不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非到最後關頭是不會輕易放棄其家園而離去的,因此,「動機」是我們探索泰雅族為什麼要遷徙的敲門磚,也是解釋人與文化以及人與環境唇齒相依相互涵化的核心議題。

()部落遷徙的原因與動機

上述提到泰雅族是不輕易棄家遠離的,而讓他們決心離家遷移的原因大部分都跟神靈、耕作以及動植物資源的短少有關,例如:

  1. 部落發生瘟疫造成多人死亡,族人皆理解成係Utux(神靈)降禍給他們。
  2. 部落裡發生血案,不管是族人之間的兇殺或是與他族的戰爭而血濺部落土地,都會被視為不淨。
  3. 耕作土地越來越少無法養活全部落的族人。
  4. 山裡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少,族人對肉品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
  5. 發生自然災害嚴重危及部落安全。

上述列舉的種種情況皆是部落遷徙的主要原因,其中,耕作土地的短少以及

野生動物的短少直接影響部落宗教活動的辦理,像祭儀的進行所需要大量的小米和醃肉等祭物及食品。

()部落遷徙的模式

 在討論部落遷徙的行動中,一直讓人感到困惑的是,究竟部落遷徙的模式是如何?而此議題的討論則聚焦在,當時(通說指四百年前)泰雅族在Pinsbkan第一次大規模的向外發展(遷徙)究竟是整個部族同一時間向外移動?還是各部族各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方向移動?上述的提問因為缺少文字的紀錄以及歷史無法重新建構等因素,使得這部分無法獲得較為正確的論證。

不過,從泰雅族核心的組織GAGA的獨立運作本質來看,4筆者較為傾向同意各部族各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方向向四方移動的假設,而在GAGA的範圍和內涵上,行動的主體可能是家族型的GAGA,也或著是一個血族和一個氏族所形成的GAGA

()Pyanan部落的遷徙史

 

   Pyanan部落的遷徙史基本上還是要放在中北泰雅的遷徙史脈絡裡來說明,泰雅族人不分流域不分族群都一致認為他們的始祖源於Pinsbkan,這是沒有疑義的,相信他們的祖先也是這樣跟他們說的,但,在同一個「文化區」5裡因為某地經過某部族長期的居住會形成一個所謂的「文化中心」6,此文化中心會成為其它地區部族的族群認同與紀念地。

思源埡口(Quri-sqabu)現在是分佈在北部泰雅族各部落的文化中心,同時也是他們的「分散地」(Pingayan),到目前為止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文化中心」會隨著某族群的遷徙過程而改變,也就是新的文化中心會取代舊的文化中心,最明顯的例子是,在思源埡口的概念還沒有被強化之前,桃、竹、苗、新北的泰雅族群不認為思源埡口是他們的祖居地,他們堅定認為大霸尖山(Papak-waqa)才是他們的祖居地。另外,南澳群的泰雅族人也認為哈卡巴力斯(Haga-paris)是他們的祖居地而不是思源埡口,甚至,他們也沒有Pinsbkan(發源地)的概念,這種情況可以說是一種「殘缺的史觀」。唯獨居住在蘭陽溪流域的Mnibu群始終相信Pinsbkan是他們祖先的發源地,而思源埡口則是祖先的分散地(Pinsgayan)。會有如此的差異主要是因為當一個GAGA遷徙到某地後就會像變形金剛一樣進行分化,它會由原來的一個GAGA變成多個GAGA而形成一個部落,他們在此地生活十幾代後,各個GAGA又個自往不同的地方遷徙另外再以它有機體的特質進行分化,另一個部落就這樣產生了。當一個部落產生時他們就會產生「集體性的遺忘」,集體性遺忘會讓他們只記得前面的祖居地,但也同時忘了更早時候的祖居地,會有這樣的結果主要還是在於當時沒有文字的紀錄,即便當時是靠口傳的方式來敘述歷史,但口傳歷史是相當脆弱的,經不起時空和人的記憶狀態的挑戰。

探討Pyanan部落的遷徙史,首先得從它的發源地Pinsbkan講起,在Pinsbkan當時Pyanan部落的始祖究竟是Pinsbkan裡的一個氏族GAGA?抑或是一個較小的家族GAGA?這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議題。本研究認為,GAGA在泰雅族的社會組織是具有充份的獨立性與自由性,在許多探討泰雅GAGA在遷徙行動的角色文獻裡皆認為個別的GAGA是遷徙行動的主體,有自由選擇遷徙地點、遷徙日期的權利。GAGA起先在遷移時都是個別行動的,等到到了目的地並居住一段時間後(可能是四代或五代)就開始本質性的分化為數個GAGA,像金洋這個部落它原先只有一個GAGA,人口多了以後就變成三個GAGA,最後又變成了六個GAGA(李亦園,1963)。因此,在此遷徙模式之下的Pyanan部落的遷徙史,本研究暫且推論Pyanan部落的遷徙其實是Pinsbkan部落裡多個GAGA組織裡其中一個GAGA的行動,而這個GAGA後來經過分化後就變成了北泰雅所有的流域族群與部落,也包括Pyanan部落。

另外一個值得探索的議題是,線性散落在大甲溪上游的各部落,即Slamaw(梨山)Sqoyaw(環山)以及當時的Sqabu(思源埡口)等部落,究竟是哪個部落先從Pinsbkan遷出來的?關於此提問,筆者雖然無法從真實的歷史情境上來得到答案,但從這幾個部落的落點來看,首先遷出來的應該是Slamaw(梨山)部落,因為它最靠近發源地(Pinsbkan)。其次是Sqoyaw(環山)部落,因為它座落在Slamaw部落的下方。最後遷出來的是Sqabu(思源埡口)部落,因為它離發源地最遠。支持筆者以上這種論證的邏輯是來自於泰雅族固有的「土地倫理」觀念,這個土地倫理觀念告訴族人:「Laxiy hmut qmpul qinyunam na binah qalang(不可踐踏別部落的領域),因此,Sqabu(思源埡口)部落是最後一個自Pinsbkan遷出來的部落,因為,前面的土地已被其它部落所佔有。

據部落老人Masingkyaw的陳述,7我們的祖先大約在一千多年前從Pinsbkan遷出來,他們越過合歡山脈的松林古道後就一路順著大甲溪上游來到Sqabu(思源埡口),他們在Sqabu大約住了三十幾代約六百多年(一代以三十年計),後來,因為Sqabu的耕作土地和山上的獵物已漸漸枯盡,於是他們就決定再作遷徙。

Masingkyaw說當時的遷徙行動是由三個兄弟所領導的,大哥叫K’buta是桃、竹、苗、新北烏來的祖先;二哥叫K’yabuh是南澳群的祖先;最小的弟弟叫K’momaw是蘭陽溪流域各部落的祖先。大哥K’buta帶領一群人從Intazil qsuyan(羅葉尾山)Papakwaqa(大霸尖山)前進; 二哥K’yabuh領一群人從Gongginkaraw(南湖登山口)Bayu(南湖大山)前進一直走到Hagaparis(哈卡巴力斯);而三弟K’momaw則是由Truyankacing(埡口旁的山背)直接下到一處由逸久溪、馬當溪、米摩登溪合流的腹地,此地叫Sgmi。此三個兄弟到了這三個地方後就停下了腳步並長期的住在那裡,這是Sqabu部落分遷後的第一個階段,後來,各族群又進行第二階段以及更密集的分化,就形成了所謂北泰雅的領域範圍。

另外,關於Sqabu部落的GAGA分布筆者依據他們分遷的路線和方向來研判,K’butaGAGA應該是在羅葉尾山腳下背面的溪邊腹地,K’yabuhGAGA應該是在現在南湖登山口南湖溪旁的腹地,而K’momawGAGA應該就是在羅葉尾溪的腹地上,這種判斷除了以當時他們分遷的路線和方向做為依據外,泰雅族避風近溪的建社原則也是一項值得據以判斷的依據,因為Sqabu係埡口地形東北季風特別強所以族人們不會把房子蓋在風頭上。

Masingkoyaw不是歷史學家或是考古學家,關於他所說的Pyanan部落的祖先遠在一千多年前就從Pinsbkan遷出的講法是根據他祖先一代一代口述得來的,是一種「經驗史觀」,它不需科學來證明。其實在考古學上有一個案例似乎可用以支持Masingkoyaw的講法,民國八十五年武陵第二賓館(即富野大飯店)開工興建,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了古蹟,於是考古學家劉益昌博士即進行考古的研究,當時出土的文物有很多是古泰雅族所使用的器具,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與其時間序列,它距離現在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這個發現與Masingkoyaw所說:「我們的祖先大約是在一千多年前從Pinsbkan遷出來」的講法不謀而合,況且武陵地區自古就是Pyanan部落的傳統領域,這個巧合也可以說是經驗史觀通過科學的證明而更強化了自身的論證。8

   Masingkoyaw說,當時三兄弟在研商誰要向哪個方向做出發的討論上,始祖K’momaw得到了較好的安排,因為K’momaw是最小的弟弟又患有癆疾,因此大哥跟他說:「momaw, ana cipoq kawas su ga ,iyat su thuyay mhkangi,bahahmswa yaqih skutaw su,si byaq sqabu glu turu rgyax isu hiya la.(三弟啊~你雖然年紀輕但無法走遠路,因為你肺不好,你就直接從埡口順著山背而下吧!)

   因此K’momaw就帶著其族眾從埡口西方的一座山頭T’ruyan kacing的地方順著山背而下,T’ruyan kacing泰雅語是滾落牛隻的意思,當時祖先在思源埡口居住時也有些族人飼養水牛,當他們要殺牛來吃時就會將牛牽到T’ruyan kacing這裡,然後從高處將牛推下,牛就會重摔而亡,族人就帶著斧頭和刀下去將牛肢解並分配其肉。

   他們順著山背下山後來到了Turing(突稜)這個地方,Turing泰雅語是滴水的意思,過去Pyanan部落族人往返此路時會在此飲用Turing的水來解渴,Turing這個地方在日治時期時是警備道上幾個駐在所之一,駐在所都建在極轉彎的彎角處,同時須離取水口近。然後他們又繼續前行沿著Gong talah溪而下,Gong talah泰雅語是紅色的水的意思,因為這條溪床下有錳礦會染紅溪水,因此,這條溪的水是紅色的。到了Gong talah他們就在Sgalup上岸,Sgalup是個旱田名字是陳世文(Losingtakun)家族的傳統土地,到現在還是屬於他們的。最後,他們再往前走來到了Sgmi,到了Sgmi領頭的K’momaw立即用手中的Lawi(矛的一種)插進土裡並大聲說:「qani qu nyux mu byaqan lawi,ptqalang ta sqani la!」(這裡是我立矛之地,我們就在這裡居住吧!),於是他們就在Sgmi這個地方建立了部落。

   Sgmi是一種樹是屬於合歡科的木本植物,Sgmi這種樹跟Pyanan人在生活上有很大的連結,因為Sgmi的根會釋放如洗衣粉般的泡沫,是當時Pyanan人洗衣服洗澡的清潔劑。當時在Sgmi這個地方整片地都長滿了Sgmi,因此,先人們就叫這個地方為SgmiPyanan人總共在此居住了一百年左右,也分化出了三個GAGA

   一百年如果放在人類歷史的尺度來看是不算長,但從環境資源消粍的量尺來看,一百年對一個地區不斷的消粍其實也足以讓此地區的自然資源產生枯竭,因此,生活在SgmiPyanan人也不得不再做一次集體性的遷移。

   Pyanan(現南山部落)這個地方對當時Sgmi的族人來說其實並不陌生,Pyanan在當時只是Sgmi人的幾個獵場之一而已,他們時常來此地狩獵,然Sgmi人對此地最大的印象是,獵物多、耕地廣、水源足以及腹地寬闊平坦,因此,這些種種的優點在後來Sgmi人選擇移居地時就很自然的成為了他們的首選之地。

    Sgmi人當時在作遷徙時並不是整個部落的三個GAGA同時遷徙到Pyanan這個地方,其實當時的三個GAGA是分別遷徙到三個地方,也就是Pyanan(南山部落)Mnoyan(馬諾源,四季平台)Skikun(四季部落)此三個地方。三個GAGA的其中一個GAGA遷到Pyanan來建立部落,另一個叫做TemunokanGAGA遷到Mnoyan並建立部落,而另一個叫做LamangGAGA則遷到Skikun並建立部落,上述的遷徙行動是在同一時期不同地點的連續行動中完成的,換言之,當時在Sgmi的三個GAGA係單獨以自身為行動單位遷徙到其他地方的,而不是三個GAGA先同時遷到Pyanan,然後經過一段時間後某個GAGA再遷至Mnoyan,最後,某個MnoyanGAGA又遷徙至Skikun建立部落,因為,現在這三個部落族人都各有自己的史觀,計算自己部落的歷史總是以數百年為計算基礎,筆者為了尊重各部落的史觀所以作了上述的假設,然此假設也期待將來有更多的智者及部落史工作者參與討論與批判。

   遷徙到Pyanan的一支GAGA經過了約百年的社化後,9由原先的一個GAGA分化成四個GAGAGAGA是一個地域性的團體凝聚力很強,同一個GAGA往往會聚集在一定的範圍內,社化後的Pyanan部落形成了四個獨立的GAGA組織。在民國四十年之前,Pyanan部落一直維持原始部落社會的型態,也就是部落內含有四個GAGA,它們是Qalang-rgyaxQalang-nguhuQalang-kska以及Qalang-qnapanQalang-kska原來是屬於Qalang-rgyax的一部分,民國三十年時的一次颱風Pyanan發生土石流,洪水沖毀了Qalang-rgyax的一部分,於是Watanali就帶領他的Qutux nkis(氏族)遷徙至現在第五六鄰的地方自立一個GAGAQalang-kska

   日治政府雖然在1921年警備道修建完竣,也建置駐在所管轄Pyanan部落,但從未打破部落既有的社會組織,讓Pyanan部落一直到民國四十年時還保持著它Qutux GAGA的原型。依據Masingkoyaw的陳述,他當年看到的GAGA組織結構是如下表所示的狀態:

  

GAGA

 

子或孫

 GAGA

 

 子或孫

 

Qalang rgyx

Maraysayun

Yawinokan

Kumaybagah

Lobawali

Koyawtahus

Yabusulu

Pirumomin

maraysabi

ciwasnokan

akangali

watanali

simawnaway

yabulaping

 張金一

wilangking

 江文甲

 呂文章

 高日昌

 張錦德

Lapingpiru

 陳一男

 江明建

 李金代

 林春雄

 

 

Takunlituk

kumayqawil

 王鍚煌

 

Qalang nguhu

 

 

 

 

 

 

 

Suyanmaray

Yuminakang

Pusiqmaray

Watanakang

Akangnokih

Watanwilang

Hayungcyang

yabuwatan

 

 Watansyat

 陳光武

 顏秀英

 張茂盛

 張文光

 

 陳德明

 高萬年

 

 

Qalang qnapan

 

 

 

 

 

 

 

 

 

 

Hetay nomin

Yabunomin

Pihunoraw

Yabu-ipay

Yukantapas

Sulungsuyan

Suyansyat

Pasangnabu

Yukanrimuy

Pilingkawas

Tengannawi

wilangkumu

 張芳花

 王東明

 

 詹坤壽

 張玉味

 楊炳煌

 翁朝煌

 鄭阿金

 高阿旺

 聶曼比令

 高清榮

sira

 

Qalang ska

 

 

 

 

 

 

 

 

 

Watanpitay

Sulungnabung

Hayungnawi

tazingnabu

maraynomin

tusangpilay

suyannomin

ciriq

 

 

 潘清池

 藍和貴

 卓文章

 潘阿妙

 Botu

 黃天財

 陳玉美

 

 

 

 

               (Masingkoyaw口述/高日昌製表)

上述Pyanan部落的四個GAGAPklahang GAGA(祭司/小頭目)Qalang-qnapanMaraynabuQalang nguhuMarayblihQalang rgyaxYabu-ulay以及接續他的WatanaliQalang kska則是WatanpitayPklahang GAGA在當時是各個GAGA的統治者,他們可以自行決定GAGA裡的所有事務,包括祭祠、農耕、狩獵、婚嫁事宜等事務,不需聽任Mrhu qalang(部落頭目)的指示是個具有實質影響力的領導者。一直到了1951(民國四十年)台灣省政府實施「改善山胞生活計畫」時就把四個GAGA的籓籬打破重新劃定為現代行政區劃的鄰里型態。

   Sgmi的族人當時管Pyanan這地方叫MnibuMnibuSgmi人的理解下有兩種概念,其一、Mnibu有圍欄的意思,他們依地形覺得Pyanan被周圍的山群所擁抱像個豬圈一樣,豬圈泰雅語叫LibuwMnibu是「像豬圈」的意思。其二、泰雅人叫首先被太陽光照射的地方為Minnu(被射之意),像新竹鎮西堡部落名就叫做Cinsbu,因為鎮西堡是每個有陽光的早晨首先被太陽光照射的部落,相較於地處在低處的司馬庫斯來說,司庫部落要等到上午十點鐘左右才看得到陽光。Pyanan部落也像Cinsbu部落一是首先可被陽光照射的地方,因此得名叫Mnibu,後來,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族群移動(發展)Mnibu再也不只是單單指Pyanan這個部落而已,而是泛指居住在蘭陽溪上游的各個部落(PyananMnoyanSkikunQnoran)的總稱,因為這些部落的人都說自己是Mnibu的人,明顯與遷徙自桃園新竹合歡群的Talah部落(崙埤)Syanoh部落(松羅)作區隔,據Masingkoyaw說:PyananMnoyanSkikunQnoran這幾個部落的祖先都來自Mnibu,所以他們也叫Mnibu;祖先同源的這幾個部落在自然主權面向上也有不同的領域觀念,Mnibu在領域範圍係指整個蘭陽溪(蘭陽溪泰雅語叫Llyung-mnibu)但不包括獵場、耕地的部分,也就是說整個蘭陽溪傳統上就是PyananMnoyanSkikunQnoran等部落的共同領域,因為這條溪是Pyanan人往返天送埤與平埔族10交易所要走的河道。Mnibu的概念現在還一直存在於這幾個部落人的心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現在,在碰到地方基層選舉(鄉長、縣議員)的時候,這幾個部落的族人都會團結一致支持系出Mnibu的候選人,他們共同的政敵是系出合歡群(kgogan)的候選人。

   Pyanan這個部落的歷史已有三百年之久,從最早期一個GAGA的人數約五六十人發展到現在約一千多個人,中間還發生過病死、瘟疫死亡、別族滅社等因素的削減而歷經了十個世代,Masingkoyaw以自己為基礎向上推算他的祖先年代也推算出三百年的族譜(下含他的下一代),其族譜如下表:

                 Koyaw家族系譜】

Sgmi時期      Pasang(巴上/原祖)

   Sgmi時期      Wilang(畏浪/第一世祖)

 

   Sgmi時期      Yumin(尤命/第二世祖)

                         

   Sgmi時期      Batu (巴度/第三世祖)

              

   Mnibu時期     Lingus(歷怒斯/太祖)

 

 

   Mnibu時期     Yukan(尤幹/高祖)

 

 

   Mnibu時期     Tahus(達乎斯/曾祖)註:體形高大,全身長毛,個

                            性兇悍,曾砍下太魯閣族人項級,娶Ali liwah(阿歷力瓦,民前三十七年生,民國三十八年歿)為妻。其大妹Amuy nokan嫁卓溪鄉立山村,二妹Ali nokan為南山江家,呂家,李家,余家之祖。

 

   Pyanan時期     Koyaw(國耀/)註:民前七年生,民國四十年歿,娶留茂安女Amuy nokan(民前八年生,民國七十四年歿)為妻。民國九年因紋面遭日本派出所追緝,躲在田裏一個月後才回來。

 

                                   
   
 
   
 
     
 
   
 
 
 
   
 
         

 

 

 

 

 

 

                    (Masingkoyaw口述/高日昌製表)

 

    另,筆者也要在此試圖釐清幾個有關北泰雅遷徙史的論述疑點,以較接近史實的觀點(雖然這只是筆者的觀點)來論述,讓這個議題有更寬廣更具創意的討論。首先是關於通說說泰雅族的歷史自發源地Pinsbkan起算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的說法,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有截斷歷史的情形,從Qalang sqabu(思源埡口)部落形成的歷程來看,單一個GAGA要形成三個GAGA需歷經數百年的社化過程,就像Pyanan部落發展至今已達三百年的歷史之久,何況還沒將Sgmi部落時期的一百年含算進來。

    北泰雅人居住在Qalang sqabu據推估將近有六百年的歷史,這個推算模式除了代代相傳而來外也包括科學考古的證據,也就是武陵古遺址上文化層出土文物距今500~1200年的考證文獻,以數學式來算,Qalang sqabu的六百年加上Sgmi時期的一百年,再加上Pyanan時期的三百年總共有一千年的歷史,也就是說,北泰雅的始祖(Pyanan始祖)自發源地Pinsbkan遷出來後到今天已有一千年的歷史,這個數據不論是從經驗史觀或是考古科學都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但這個論述可再做更有力的討論與論證。

    其次,是有關當時在Sqabu的三個兄弟究竟是否為親兄弟的問題,通說都認為他們是親兄弟;但筆者認為他們不但不是親兄弟而且還是不相隸屬的三個GAGA團體。筆者的推論是,在一千年前,Pinsbkan的一個GAGA來到了Sqabu,他們是一個小單位的GAGA(也許是一個家庭或著是一個家族),家庭或家族在過去也可以是一個獨立運作的GAGA,像Qyawan(武陵七家灣溪)的原始部落裡就有一個叫Temurukul的家庭獨立在Gong-sinlhuyan此溪邊居住,Temurukul是家長也是GAGA的領導者,此種現象在桃園和新竹的合歡群也不勝枚舉。

    這個小單位的GAGASqabu經過了數百年的社化過程後分化成三個GAGA (或多個GAGA但在遷徙時有合組成一個GAGA的情形),另,筆者從合歡群裡存在不同語系的族群現象來看,從Pinsbkan遷至Sqabu的這一個小單位GAGA並不是唯一遷住的GAGA,在它之後也許還有多個不同語系的小單位GAGA陸續住進Sqabu來,所謂合歡群裡存在不同語系的族群係指有些部落是由源自於Mrqwang(今翠巒部落)Knazi(紅香部落)Maripa(力行部落)所建立的,從這個現象再往前推論SqabuGAGA流變與合組,在邏輯推演上應該蠻合理的。

    其三、是有關現居在各不同流域的族群皆不認同Sqabu是大家的祖居地(大文化中心)的問題,筆者也認為這也是一種截斷歷史與文化脈絡的看法,合歡群的族人始終認為Papakwaqa(大霸尖山)是他們祖先的發源地而不是Sqabu,並說Papakwaqa是他們的K’tuxan(聖山);而另一個居住在東海岸的南澳群也認為他們祖先的發源地是Hagaparis(哈卡巴力斯)不是Sqabu,會有這樣的認知係因為他們離大文化中心的Sqabu不論是時間或空間層次都太遙遠了,他們只認同離他們較近的次文化中心(PapakwaqaHagaparis)。其實,這與北泰雅第一階段集體遷徙有關,當時在Sqabu分散時,KbutaGAGA向西遷到Papakwaqa並在那裡建立部落,另一個KyabuxGAGA往東遷到Hagaparis並在那裡建立部落,而以Kmomaw為首的GAGA則從Sqabu下行到Sgmi並在這裡建立部落,上述此階段的遷徙筆者稱這是北泰雅第一階段的大遷徙,而後的歲月裡,他們又持續的做GAGA的分化與再分化,一直到國民政府的出現,GAGA就停止了活動且定型為現代社會組織的型態。

    最後,筆者綜理上述的討論並定調Pyanan部落的遷徙過程與其歷史脈絡如下,在一千多年前始祖因土地及自然資源的短少而與其中一個小單位的GAGA遷徙到Sqabu,經過了數十世代的發展,Pyanan的祖先又以一個GAGA的組織於四百年前由Sqabu遷徙到Sgmi並在此地居住了一百年並發展出三個GAGA。之後,這三個GAGA又同時遷徙到三個不同的地方,也就是MnibuMnoyanSkikun這三個地方,後來,遷到SkikunGAGA又有一個GAGA遷到Qnoran(今之茂安部落舊址),到了這裡Mnibu的體系於焉成立,Qutux pinhaban(攻守同盟)的關係也於焉成形,這就是Pyanan部落整個遷徙史的脈絡與發展。

 

 

 

 

1

2 「北泰雅」是指居住在北部桃園、新竹、苗栗、新北市烏來區以及宜蘭的大同南澳兩鄉。

3 Pinsdkan就是今天南投仁愛鄉的瑞岩部落,泰雅傳說中,泰雅族的先祖是從一塊巨石中迸出來的,巨石受靈鳥Silip的咬啄而裂開,從裡面走出了一男一女此即泰雅族的始祖。

4 GAGA在泰雅族來說具有多重的意義,此處的GAGA係指一個社群的社會範疇。

5 「文化區」是指一個有共同文化經驗與脈絡之族群所形成的地理性文化區域。

6 「文化中心」是指文化區相同文化族群的共同認同核心地點。

7 Masingkoyaw,漢名高阿清,民國二十年生,對部落文史瞭解甚多,其知識皆承襲自他的祖父與父親。

8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83%E5%AE%B6%E7%81%A3%E9%81%BA%E5%9D%80    檢索日期:104.05.17

9 社化是指一個族群發展成一個社會系統的過程。

10 平埔族係指居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平埔族靠近海邊,他們與島外的商販常有貿易接觸因而持有許多的物品,住在山上的原住民常以鹿茸、鹿皮、蔴線、桂竹筍等物品和他們交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yanan 的頭像
    Pyanan

    南山國小

    Pya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