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冷蔬菜(Yasay)

     講到高冷蔬菜,編者心頭就湧起一股思古之幽情,若拿李白「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與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詩句來比擬南山部落蔬菜產業的歷程,編者認為是再貼切不過了。高冷蔬菜從公路開通後就一直照亮著南山部落,雖然是如燈火將殘般的微弱,也能看到它的慈懷。高冷蔬菜產業在南山部落巳有將近四十年的歷史,它肇始於光復後與橫貫公路開通前,幾乎與野生香菇同步進行,不過野生香菇當時是市場的寵兒,作業上又不若高冷蔬菜來的專業與繁瑣,因此,那時也就只有少數對蔬菜栽植有興趣或不想上山採野菇的族人在試著種植。隨著戰後經濟的復甦,民生物資需求量也隨著水漲船高,基於這個緣故,高冷蔬菜在民國六十年末就漸漸的在南山部落嶄露頭角,並且取代了野生香菇的地位而與人工栽植香菇互為犄角。南山部落的蔬菜產業一直到民國七十五年左右就操控了所有的產業機制,並且以穩定,迅速的腳步持續在發展,當然,由於此時期有很多的平地農民陸續的進入部落來發展,也間接的促使部落文化的質變與平地化,在質變的過程裏,我們看到了南山部落的資本化,也看到了它在社會變遷的扭力與張力,更在政治選舉的文化上看到它猙獰的面目。

南山部落蔬菜產業的濫觴

     其實在日治時期南山部落就有高麗菜的種植,但這僅限於機關的權利,平民百姓不能種植,況且,族人不喜歡吃高麗菜,只習慣吃Yahu(龍葵),Wasiq等野菜。日本人在番童教育所(現在的南山國小)的菜園種高麗菜,菜成熟了就拿去給駐在所的警員吃(駐在所的警員同時也是教育所的老師),這應該算是南山部落最先接觸到高冷蔬菜的歷史吧!

     民國四十六年中橫宜蘭支線築路時,為了要供應廣大榮民的膳食,農復會曾試圖在南山部落栽植高冷蔬菜,「1957年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即農復會)曾邀請丁元勳先生輔導部落族人種植蔬菜以供應築路榮民三餐所需,然而當時族人並不熱衷種菜,只有部份族人參與」(引自2007洪翠苹論文)。族人當時不能形成一股力量來配合種植當然原因很多,但有幾種原因是至為關鍵的,如(一)當時南山部落正值野生香菇的採集期,而且正好是全部落在搶伐青剛櫟的時期,當然就很難推動。尤其又聽說是種給築路榮民吃的,族人誤以為是免費提供拿不到錢,所以都不願意配合。(二)種植蔬菜勢必要用到農藥與肥料等資材,但族人數百年來卻只會用灰燼(燃燒樹枝雜草所生)來循環地力,對農藥與肥料一點概念都沒有。(三)新的農業知識對族人來說是既陌生又抽象,不像靠傳統生態知識經營的野菇那樣,熟悉又單純。(四)野菇當時採來之後馬上就可以揹到Kesyokay(李茂枝的店)換現金,既方便又獲利;而高麗菜在當時根本沒菜販可以收(就算是供應給築路榮民吃,但數量有限,那多出來的菜要銷往何處?),又沒路可以送,因此,種種的限制,致使農復會的種菜計畫胎死腹中,也讓丁元勳先生正在沸騰的熱血頓時降到冰點。編者在他生前常與他聊聊過去部落發展的點點滴滴,當談到這部份時丁先生臉上總掩不住遺憾的表情,直呼對不起國家,對不起經國先生,讓在一旁的編者也感傷的猛點頭。

     隔了一年(民國四十七年),農復會還不死心,「1958~1960年間,前省農業試驗所李伯年先生選了十二個品種的蔬菜,分別在橫貫公路沿線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區,包括宜蘭縣南山村,梨山部落,福壽山農場等地進行甘藍,結球白菜,菠菜等冷涼性蔬菜栽種試驗,並提出中央山地的Pyanan部落,環山,梨山和霧社等中高海拔地區為理想的冷涼性蔬菜栽培區,此為台灣中央山地高冷地蔬菜奠定良好的基礎」(引自2007洪翠苹論文)。這個良好的基礎,在經過以上地區的農民加以發揚光大之後,也造成了中橫在九二一地震時一夕崩解,到現在還無法復原。

     早在民國四十年初,當時南山國小李姓校長就巳在學校菜園嘗試種植馬鈴薯與洋蔥,他也養了許多豬隻,後來據部落耆老Masing koyaw說:「他的兩個兒子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他們讀書的錢就是李校長種菜賺來的」。另外,李茂枝先生於民國四十五年來到部落開店做生意,他是農復會轄下的民生物資供銷會的南山經銷店負責人,他同時也背負著協助農復會政策推動的工作,所以在當時農復會為配合中橫的開闢,推動了輔導部落居民種植蔬菜以供應築路榮民的工作,而這時很自然的李茂枝就成為這個工作的主要執行者。民國四十七年,李茂枝夥同當時南山衛生室彭姓主任在南山國小外圍的水田種植蕃茄與馬鈴薯,種出來的作物,一部份供應給築路榮民,其他的就全部運到台北銷售。他們當時是請工務段的工程車幫忙運送。

     農復會當時為了要輔導南山部落種植蔬菜,遂將農藥及肥料等資材放在李茂枝的店,部落居民若有需要可以到店裏領取,不過實際去領的就只有少數幾個人,大部份的族人都沒興趣,至於為什麼會沒興趣?我們巳在前面討論過了,這裏就不再重複說明。部落耆老Masing koyaw說:「當時堆放在李茂枝店的農藥與肥料很多,他跟他表哥Pasang akang在Knazi(旱地名)合夥種甜椒時,農藥與肥料都是到店裏拿,愛拿多少?就拿多少,反正也沒人去拿。他們種出來的甜椒全部拿到Ekiyu(榮民總部)販售,那時一台斤可以賣三毛錢」。部落耆老Masing koyaw又說:「那時老丁(丁元勳)自已沒種菜,只是整天拎著公事包到處拜託部落族人配合來種菜,那時只有我,Losing nokan(高阿旺),Wilang kumu(莊信權之父)與Habik kawas(鄭文進)在種。Wilang kumu(莊信權之父)最可憐,農復會的人只來教如何種菜,並沒教如何用藥,Wilang kumu每次打藥都直接用手去攪拌,也沒戴口罩,有時候打完藥就馬上抓起食物往嘴裏塞,所以沒幾年他就得了胃癌病故了」。

     民國五十年公路甫通車,宜蘭壯圍鄉人林阿南先生剛從宜蘭農校畢業就被派到南山國小擔任代課老師,也因為他具備農藝的專長,所以學校裏種菜以供應營養午餐的任務就很自然的落在他的身上了。一直到民國五十六年,有正式的老師報到,他才離開學校轉行務農。民國六十年他與台北縣八里人楊二郎,阿義一起承租南山國小下方面積約四公頃的舊水田,種植高麗菜,包心白菜,馬鈴薯及黑柿蕃茄等作物。他們當時向部落人租水田根本就不用給錢,部落的人也很樂意,因為有人要幫他們整地。後來他們發了一筆財,旋於民國六十七年轉赴蘭陽溪上游沙地大面積開墾約十五公頃的河床地,他們也是當時南山部落開挖河床地以種植高冷蔬菜的先驅。

     南山部落在早期也曾有墾民遷入的情形,在民國五十七年時有一批台東阿美族的浪民舉家搬進部落,他們以極低的價錢向部落族人租地,過去南山部落的平坦地很不值錢,茅茨叢生,大家都上山忙著採集野生香菇,而這些土地,看在這批浪民眼裏卻有如珠寶一般的珍貴愛不釋手。他們過去都有在梨山地區種過菜,所以種菜對他們而言是再熟悉不過了。不過在此之前,大概在民國五十三年時,有一個台東的阿美族人名叫高明德來部落種菜,這人不簡單,他過去曾當過國小老師,後來跟別人合夥開船公司經營不善而倒閉,於是舉家搬到梨山租地種菜,他有個孩子很爭氣,醫學院畢業後就被分發到大同衛生所服務,高明德也就舉家再搬到南山部落,並且向部落人租用Knazi,Babaw等地來種菜。過了四年,他就叫在梨山打零工賺錢的族人到南山部落來租地種菜,這批人都住在Siput一帶的土地種菜,也在那裏居住。

     農復會在民國四十六年所推動的種菜計畫並非全無績效,丁元勳一口叫人聽不懂的江蘇腔雖然阻隔了與部落族人的對話管道,但他滿腔的熱血與鬼影不散的纏功確實也擄獲了不少族人同胞的心。所以當時也成立了農事研究班,其班員主要是網羅了當時在做小單位試種的族人,包括高阿旺  顏萬長  高岡清  丁元勳   李茂枝,高阿清  陳市義  林賴樹(高萬年之父)   陳忠振(陳月素之父) 鄭文進  Pasang-akang(江明建之父)    林義石   林石永   林石玉(林春雄之父)  陳才成  林政一  莊賀記等…共四十幾位。另外,部落族人雖然非常不願意來配合種菜,但當時正值「白色恐怖」時代,族人對國民黨政府心有恐懼,所以只好硬著頭皮裝模作樣,但心裏卻始終掛念著山上裏的野生香菇。

南山部落蔬菜產業的發展期

     南山部落的生業變遷軸線,可以依時間的推進而大致區分為j公路開通前的游耕狩獵時期k公路開通後到民國六十八年的游耕與蔬菜產業過渡時期l民國六十八年以後之蔬菜發展期等三部份。每一階段的產業都受到異族(漢族與日本人)及其文化的影響,而其中橫貫公路的開通,更直接的影響及改變部落的產業型態與操作模式,也間接的影響部落族人產業經營的文化,如Qutux gaga互助團體的式微與消失及與部落生業有關之祭典之消失等等。

     南山部落的蔬菜產業發展受到兩個大環境的影響,第一,一九七六年美越大戰,雙方戰到一半,由於戰區全被生化毒氣與致命細菌所感染,巳沒有乾淨的蔬果可吃,於是美軍就向沒有戰事的鄰近國家購買蔬果。此時台灣的蔬菜產業巳進入穩定的發展期,美軍就向台灣購買大量的蔬果;又因此時,台灣還是處於「美援」時代,對於美國大哥的處境,當然就得更加的關照。在這時期,南山部落的田野一下子就出現了許多生面孔;他們向銀行抵押土地或房子來借錢到山上(南山或武陵勝光一帶)拼高冷蔬菜;他們多來自宜蘭羅東一帶的平地人,有的隻身而來(有點像明鄭時期的唐山羅漢腳),也有的舉家上來。第二,當時號稱亞洲第一大的德基水庫於民國六十三年開始運轉供電,經濟部為了要穩定大中部地區的電力與公共用水,必須嚴格控管大甲溪上游的水土保持,於是收回了大部份沿溪土地,禁止種植蔬果。原本在此地區經營蔬果的農民就紛紛移到勝光埡口一帶及南山部落繼續租地來種菜;這批墾民,當時很幸運的撞到了公部門大肆放租河川地的時機,因此紛紛在部落找人頭去申請(按規定河川地僅同意原住民申請),然後再予以承租,那時部落人開始搶河川地來申請,不僅可以轉租拿租金,而且還可以拿到耕地使用權;鄉公所因辦理河川地的承租業務,部份承辦人員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羨煞不少非業務部門的員工。趕搭這班「油水」列車的還有林務局,因林務局有很多地是屬於可種菜的河川地;如部落上方的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林班地河階地帶及五十三林班地的Gong-bubul(呼布爾溪),Gong-bubul甚至離譜到必須跟農民打官司才得以收回。這些墾民來到南山部落,帶來的除了兩隻腳兩隻手之外,就是豐沛的資金與進步的技術,而部落回饋他們的則是廉價的土地租金和勞力;不過,當時在南山部落蔬菜產業剛剛進入萌芽期時,正需要的也是這些條件,講起來兩者可以說是互有需求,共蒙其利。

     南山部落在民國五十年末期也有一些有志於種菜的族人,像部落耆老Masing koyaw就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在觀察過隔壁的老毛(毛尚青,養路班班長)種菜後,就依樣畫葫蘆的學了起來;但不一樣的是,Masing koyaw種菜從來就不用農藥和化肥,僅用燒樹枝與雜草的灰來施肥,據他自已說:「這樣種出來的高麗菜像臉盆一樣大,一個大概有八九斤重。他每次都跟老毛一起出貨而且還專程到果菜市場瞭解蔬菜拍賣情形。Masing koyaw是當時少數一二位有錢請得起工人來幫忙砍菜的人,部落人只要聽到Masing koyaw要砍菜了,就你爭我奪的搶著來報名。另外,在日本小學時曾到南澳農業訓練所受訓的Hbik kawas也以「研究者」的姿態種了一些菜,並且做了一些觀察與報告,然後找老丁(農事研究班班長)一起討論。

     民國七十年初,台灣經濟起飛,帶動了各行各業的榮景;其中餐飲業也受到莫大的鼓舞,各地餐飲業如雨後春筍般的林立,當然此現象也直接讓市場的蔬菜需求量推到最高點。在這時期,南山部落的產業剛好處在新舊替換的關節,民國七十年左右,人工栽植香菇正式的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才剛起鍋滾燙燙的蔬菜產業。也是在這個時候,南山部落的土地就被一台又一台的挖土機挖過,一台又一台的堆土機輾過;在南山部落,只要是稍為平緩的土地,都被開挖的幾無所剩;也由於此時期,蔬菜產業對人力的需求孔急,限制了部落族人山林活動的能量,大家都在忙著種菜,只有在農事休耕期的十月份~翌年的春至前,才上山放置陷阱;至於砍樹種香菇的工作,就從此銷聲匿跡了。

     平地人到部落來種菜,也帶來了一些正面的貢獻,他們帶來的資金,很多是用在雇用部落工人的支出上;部落人拿到這些錢,就拿去買農藥肥料及農具等資材。另外,部落人也很精,在替平地人工作時會主動要求打農藥,他們一邊打藥一邊偷瞄老闆在放什麼藥,有些族人還特別帶筆跟紙,在老闆打完藥離開後到藥房記那些藥的名字,他們下山就去藥行買那些藥回來打菜。

     平地人在灌溉的技術上也帶給部落族人一個方便的操作方法,在此之前部落族人的灌溉方法是單管移動式,也就是一個噴水頭要來回澆,常常淋成落湯雞;而平地人發明的灌溉法是定點噴水法,也就是菜園裏都插滿噴水管,只要將水管開關打開,水就自動噴灑開來,非常方便。據說,這個技術不是南山的平地人發明的,而是武陵勝光一帶的平地人發明的。

     菜販在南山部落也有很長的一段歷史,早期的菜販像獨行俠,個人做個人的,不像現在的菜販搞合縱連橫。過去在南山部落收菜的菜販也不多,只有少數二三個,早期的菜販有嘉義來的Rosang(羅先生),Rosang大約是在民國五十六年到南山,專收高麗菜青椒等蔬菜,但沒做幾年,就因為無法處理「二個女人的戰爭」而仰藥自盡。另一位是宜蘭來的阿珠(女菜販),她在南山買菜的時間很長,將近有三十年之久。後來在民國七十年時,從台北淡水來的老楊(楊二郎)也轉型做菜販,不過他其實很早就來到南山,他剛來時是跟林阿南一起租南山部落的水田來種菜。

     三星農會在民國七十年初創造了高麗菜運銷的龍頭地位,他們靠著農委會「保證價格」的金招牌橫掃整個南山部落的蔬菜產業;但到了民國七十年末,農會由於保價額度限縮及無息貸款之放款不及菜販訂金之速度,終於也相形式微。

     三星農會剛開始是在下部落Yumin tengan(高清榮)的家租屋營運,當時只做蔬菜代銷的業務,在全盛時期,他們一天可以出一五○公噸的蔬菜,賺了很多錢。

     南山部落的菜販在大約民國八十七~九十一年時,因連年低價慘跌,曾一度集體出走;但到了民國九十二年後,菜價連年高漲,於是菜販們又捲舖還巢繼續與南山村民打拼。

高冷蔬菜的栽植面積及種類

     目前南山部落的蔬菜栽植面積約有四九二公頃,其中保留地有三四二公頃,河川地有一五○公頃。夏季為主要的生產季節,每年的四月~十月南山部落即生產大量的高麗菜與白菜,其他如菠菜,大蒜,青蔥等也不少,但仍以高麗菜為最大產業。南山部落的蔬菜產業,外有兩岸三通的威脅,內有嚴重的集體剝削問題,其產業的變動仍是一個值得觀察的變項,就編者自已的瞭解,二○○八大選後係政治影響農產業最為積極的階段,以目前台灣夏季多風災,產地供貨不穩定的條件下,「穩定民生必需品」及尋求「供需平衡」將是政府最為可能採行的一種農產政策,當然此舉也將大大的影響南山部落的蔬菜產業。

                              --Yukan mas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ya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