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野生香菇(Yase)

     野生香菇係南山部落自原始的燒墾山田非營利性農耕型態,漸漸轉型為以營利為生產導向的第一個資源依賴型產業,它也是有別於動物性營利型產業(鹿茸)以來,影響部落經濟最為關鍵的產業,依我們所知的依賴型產業,土地是最典型的產業依賴客體,但第二層的產業依賴客體—林木,卻被部落族人利用的淋漓盡致,因此,野生香菇在當時部落貧困落後的當頭,適時的扮演起起死回生帶頭衝的角色,讓部落族人感念萬千,因這種產業的變遷影響下,部落社會結構也產生相對應的變化,就這個部份而言,野生香菇產業的興起在部落文化變遷的脈絡上,應可清晰的看見它影響的鑿痕。

野生香菇產業的濫觴

     談到部落族人與野菇第一類的接觸,我們就不得不把狩獵文化拉進來講,因為編者發現,族人野生香菇的採集地與區隔性都與狩獵的獵區相符,雖然有些族人當被問到其野菇採集地是否為其過去的獵區時語意含糊,但若追問其過去的狩獵區時,所言之處卻也正是他採集野生香菇的地方,編者可以理解部落過去「傳統領域共有制」觀念對他思維的影響,也可以據以推論,其實部落族人所指的野菇採集地就是他們的狩獵區域,兩者是吻合的。

     野生香菇跟其他的蕈類一樣都是部落族人的原始食物,過去的祖先在山上打獵期間都會採集蕈類(包括野生香菇)來烹食,其實大都是直接生食,很少用烹煮的。野生香菇給祖先的資訊為,它會長在枯倒的樹上,而這種樹是青剛櫟,在下雨過後會長出香菇來等‥‥一連串的印象,然而這些印象在野生香菇意外成為部落族人經濟收入的來源後,就成為野生香菇生產模式的準則。

     另外族人也要感謝Sqoyaw(環山部落)的「欲蓋彌彰」,Sqoyaw在橫貫公路未開通前的經濟收入是靠採沙金與採野生香菇,採沙金因費時採量又少,所以他們就專營野生香菇的生產與銷售,野生香菇是Sqoyaw部落在溫帶水果產業未開發前的主要經濟收入,也是促使他們提早進入市場經濟機制的媒介。

     據說當時部落族人到Sqoyaw省親,看到家家戶戶都有一包包的香菇就問他們說:採那麼多香菇要做什麼?他們就互眨眼睛暗示對方不要說,後來剛好有平地人進來收香菇並拿了一疊鈔票給他們,這時部落族人才搞清楚原來這玩意是可以賣錢的,於是族人回到部落就奔相走告,叫大家上山採野菇。

野菇的生產模式

     野菇的生產,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在消費自然資源而巳,族人只須要付出時間與體力就可以了,時間對族人來說是綽綽有餘,不過,體力就不是人人都有了,也因此,後來在野菇的產業裏實際受益者或最大受益者就落在,有足夠人力與健康身體的族人身上。族人在剛開始採集野菇時可以說是渾渾噩噩一無所知,他們對野菇的採集方法係透過幫忙Sqoyaw部落的親戚採集野菇時學到的,部落耆老Pasang nokan回憶說:「我們剛開始不知道要怎樣去採集野生香菇,後來我到Sqoyaw幫忙親戚採野菇,才知道原來野菇是這樣弄的!」。巳故的耆老Yukan hayung(游進郎之父)係部落第一個在Hagaparis(南湖主峰之下方)採集野菇的族人,這裏同時也是他的獵區。

     野生香菇的採集,首先得要找尋野菇的寄生樹體,這種樹叫Bway plqwi(白青剛櫟),青剛櫟有紅白兩種,但只有白色的青剛櫟才會生香菇,白色的青剛櫟大多分布於海拔1.700公尺以上的混合林帶,青剛櫟喜潮濕與陽光充足的地方,像武陵地區較乾燥所以青剛樹較少,但部落的人喜歡在那裏採集野菇也是看上它乾燥與陽光充足的氣候特性,因為野菇最難處理的是烘乾的部份,所以在武陵地區他們會將採收的野菇舖在溪床上曬乾。在中央山脈的氣候,因其位於東北季風的迎峰帶雨量豐沛,所以青剛樹的數量眾多,但相反的在這裏野菇的烘乾是一大問題,即便如此,由於僧多粥少大家還是會在此地採集野菇。

     南山部落在民國四十三年開始伐青剛樹,大約四年後(即民國四十七年)樹長菌後開始打香菇,剛開始產量並不高,到了六七年後才正式的進入量產的階段,

青剛樹從可以開始採收到完全無生產力可以維持十五年,加上培菌期的四年總共可維持十九年的生命,青剛樹的培菌沒有什麼方法,只要把樹砍倒放著就好,四年後樹體腐爛它就會長菌,然後再靠敲擊的力量讓孢子分散。打香菇通常是在颱風天進行,打完香菇後十五天就可以上山採收,在香菇成長時期要上去放鐵夾子防止老鼠及松鼠偷吃。族人一年裏可以打五六次的香菇,只要有颱風就可以上去打,打香菇通常是在六月到十月間進行,入冬後因無明顯的大雨現象,所以無法打香菇,而這段不打香菇的時間就成為族人狩獵的季節。

     所謂的「打香菇」就是趁颱風下大雨時,用自製的木棒在腐爛的青剛樹表面敲打,其目的是要讓雨水滲入樹體使菌體細胞分裂而後向四周蔓延開來,打香菇要重重的打,所以族人在打香菇時可以聽到遠山不時傳來咚咚咚的聲音。

     在打完香菇後菌體就迅速分裂快速的成長,約十五天後香菇成熟了就可以上山採收。野菇的採收是緊急而又細心,野菇很潤嫰三四天沒採就會爛掉,所以族人在採收時幾乎是全家總動員,凡有手有腳的都儘可能的上山採菇。若碰到運氣好天公作美就很輕鬆,只要將採收的野菇舖在溪邊沙地讓太陽曬乾即可,然若是碰到壞天氣就大大的傷腦筋了,不但要把濕重的野菇搬到菇寮,還要一朵一朵的用箭竹串,然後生起火烘乾,這生火是一回事,那火侯的控制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不小心把野菇烘焦了,那就功敗垂成白幹一場了,所以族人都會小心翼翼,徹夜不眠的嚴加防範。

南山部落野生香菇採集地點

      南山部落的野生香菇採集地點主要是集中在Qyawan(武陵地區)與中央山脈西麓的廣大山林,在武陵地區係集中在Kikun(七卡)與七家灣溪自武陵吊橋至觀魚台一帶(如圖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武陵地區氣候乾燥很適合野菇的催乾,因此有許多的部落族人在此採集野菇,過去族人到武陵採野菇一般都搭乘台汔客運,也有不少族人從勝光派出所背後的山脊翻越到七家灣溪,此時,整個武陵地區都為南山部落族人野菇的採集地,因此時Sqoyaw(環山部落)巳開始發展溫帶水果的產業。

南山部落族人在中央山脈西麓的野菇採集地大都集中在Gong-bbusgaga的中上游一帶(如圖六十八,六十九,七十)。如前所述,此地區因處於東北季風的迎風面,所以其氣候型態呈陰冷潮濕,這樣的氣候條件對野菇的烘乾極為不利,往往造成野菇品質的低劣,也大大的影響野菇的銷售價格,但此地區青剛櫟的數量很多,所以族人對其也趨之若鶩。

                  

南山部落野菇採集之脈絡

     南山部落自光復後的第九年,也就是在民國四十三年時開始伐青剛櫟,採伐的地點都集中在如上述的地圖上,其實,青剛櫟對部落族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在過去族人生活中凡是要用到木具的傢伙都會跟青剛櫟有直接的關聯,青剛櫟那種質地堅硬的特質一直是族人無法取代的最愛,族人在山中追逐獵物消耗大量的熱量,這時他們也會想到附生在枯爛青剛櫟上可口香嫰的野菇,因此,講到青剛櫟及野生香菇,南山部落的每一個族人就都變成講解青剛櫟(如圖七十一)及野生香菇的最佳解說員。

砍伐青剛櫟,不是利斧大揮就可以了,其中隱藏在「砍」與「不砍」之間的道理,那又是一樁讓人汲汲營營想要瞭解的一門學問。「不管一個區域的青剛樹數量如何?大家在砍伐時都會遵循一個原則,就是不會一次砍光所有的青剛樹,他們的理由是,如果把同一地點所有的青剛樹都砍光,馬上就會長滿荊蕀,在日後打野菇與採收時會很麻煩,所以他們會留一些樹來防止荊蕀的生長」。這是編者從部落耆老Iciro ipay口裏得到的一些有關族人砍伐青剛櫟的資訊。另外,部落耆老Masing koyaw也說,野菇的生長需要大樹來遮蔭,所以不能把旁邊的大樹(包括青剛樹)都砍光。

青剛樹砍伐後要閒置約四年表面才會腐化,也才有菌絲可以長出香菇。所以說,南山部落其實是在民國四十七年以後才開始採野菇,但這時野菇的採集量

 並不多,到了民國五十年,部落族人野菇的採集量開始大幅的成長,有一些族人的採集量超過三四百台斤,最少的也有一百多斤,以下表列了一些過去部落族人採集野生香菇的數量統計(如表九),俾便讀者瞭解。

 

姓      名

採  集  地

年產量

( 台斤)

銷  售  額

(800元/一斤)

住            址

現況

高  阿  旺

sbnaqi

400

320.000

南山村二鄰28號

 

陳  仁  義

sbnaqi

300

240.000

南山村四鄰31號

 

Iciro-ingus

sbnaqi

200

160.000

南山村四鄰32-1號

(Lomong的大哥)

詹  阿  得

sbnaqi

200

160.000

南山村一鄰3-1號

 

 

鄭  文  進

 

sbnaqi

100

80.000

南山村四鄰25號

 

江  文  甲

 

tkugi

200

160.000

南山村二鄰13號

Piling-kawas

 

 

 

tkugi

100

80.000

南山村二鄰19號

(Neban之父)

               (表九)南山部落族人採集野生香菇一覽表

     以上表列的資料並無法代表所有部落族人採集野生香菇的數據,只能說這僅可以突顯當時部落在採集野菇時期的經濟活動性質與族人對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所表現的精神與動力。

     然而驅動野菇產業蓬勃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野菇單位價格的高昂,當時野菇平均每台斤為台幣八佰元,那時部落一個男工一天打零工的價格為台幣一佰伍十元,野菇賣一台斤的錢相當於一個男工五天的工錢,所以,幾乎全部落的人都拼命的到山上採野菇。南山部落另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是,生長野菇的白青剛樹就只有南山部落的傳統領域才有,四季以下的部落就沒有這種樹了,因此野菇可以說是奇貨可居,其價格也往往就居高不下。

     人力在野菇的產製過程中是相當重要的,而這個需求正好滿足了四季以下其他部落族人的期望,有許多的部落族人都紛紛顧用四季以下部落的人來幫忙採集香菇,當然也羡煞其他部落的人。

     到了民國六十五年左右,台灣的商人引進菌種香菇,南山部落野菇採集的活動就漸漸的式微。究其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野菇生產的量與速度遠不如菌種栽培的香菇,(二)台灣各山地都漸漸的栽培菌種香菇,取代了大部份的香菇市場,(三)野菇的單位價格大幅滑落,部落族人失去了對野菇採集的熱情。

     但,無論如何,野菇曾經參與了南山部落邁向初期現代化的過程,扮演過部落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雖然它巳如許多的事物一樣走入了歷史的時光隧道,但它那深刻的記憶,將永遠活在四年級以前的部落族人的腦海裏沸騰澎湃。

                                 --Yukan mas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ya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