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夢想活動意旨,主要是想藉由「代間學習」的模式,經由經驗的管道傳授給學習者;而此模式為一種雙向溝通的管道,也就是說,學習者並不只侷限在小朋友,也擴及到傳授者本身。上一輩的人可以憑藉著其豐富的生活經驗告訴下一輩的人關於部落過去的點點滴滴;而下一輩的人也可以經由其所獲得的資訊轉化成許多的問題與聯想回饋給上一輩的人。然此前提必須是,「去本位主義」與「打破年齡的籓籬」,讓彼此只在乎知識的學習與經驗的分享。
人類是思考的動物,可以無限空間的想像,就如同海明威所說的:「比陸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想像」。因此,我們希望在彩繪夢想活動中,能激發小朋友的想像力,讓知識變成是一種可以化為夢想並可實現的情境學習過程。然而,我們要如何讓小朋友記得上一輩人所傳達的生活資訊呢?我想就必須要讓小朋友加強其記憶能力,印象化所有的資訊在他的腦海中。在此,我想從傳播學的途徑來闡釋關於強化記憶的方法,並藉由此途徑來激發小朋友的聯想能力。聯想學派對形象記憶的定義是:「將形象描述為人們對一個事件信念,態度與感受所構成的總體聯想(aggregate associations),而此總體聯想之來源包括人們對該事件的直接或間接經驗」。舉例來說,白色恐怖是七十歲台灣人的悲慘記憶;九二一是二十歲以上台灣人的集體記憶;而最近的八八水災是所有人最新的集體記憶。以上的每個事件都是一個記憶節點,而每個記憶節點也代表一個時空範疇的概念;然若將這幾個事件串連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記憶節點網絡(network of memory nodes),也就是形象的總體。
南山部落過去數百年曾經發生過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如每到了smatu(收穫祭),部落就組成mgaga團(馘首團體)到山下獵人頭;民國九年(日治大正九年)南山國小創立;民國三十二年(昭和十七年)南山部落遭受土石流的重創;民國四十九年,第一屆官派村長產生(林義石ingus-simaw);民國四十九年,橫貫公路通車,南山開始有車子坐;民國四十九年,南山基督長老教會建堂;民國五十八年,南山開始從事人工栽培香菇的生產;民國七十年,南山開始大面積的使用機械生產高冷蔬菜;民國八十年,南山發生毒菠菜事件,有二百多名村民南下台中毒試所抗議其報導不實;民國九十一年十月,南山村民北上抗議設置馬告國家公園。諸如上述所提事件,每個事件都是一個記憶節點,而每個記憶節點,都代表一個時空範疇與概念;若將它們串成一線,就會構成所謂的「記憶網絡」,而記憶網絡其實就是一部「南山生活史」。我們可以透過這部生活史告訴小朋友說:這是我們送給你們的一份寶藏,你們要好好珍惜與運用,同時要讓它發揚光大,生生不息。
另,符號學派也強調,人的感官知覺對符號有很大的迴嚮,例如,南山西南方有一大片的原始崩塌地,看到它就會讓人們聯想到米摩登溪終年混濁的樣貌;又如,當人們在市場裏看到高麗菜,就會想起高麗菜的故鄉—南山村(雖然,愛吃高麗菜的人並不一定是喜歡南山部落)。
最後,環境心理學也認為,人類對周遭的環境有認知的能力,透過感官的認知,人們可以很清楚的解釋那是怎麼一回事。從這個觀點來看手繪夢想的活動,我們的目的無非是想要讓小朋友能認識自已所處的空間環境,也能讓小朋友聯想到自己的部落有什麼?什麼是值得合理發展的產業?我將來可不可以留在部落?而我留在部落的願景是什麼…等等價值面的思考。而這些,必然也是「長輩們」責無旁貸的重責大任。
--Yukan ma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