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橫貫公路係國民政府遷台後在交通建設上的一大政績(政府一直是這麼說的),至少在那個年代是可以這麼說的。國民政府在遷台之初因積極策劃「反攻大陸」,有很多國家建設都是在一九五一年韓戰爆發後,美軍協防台灣,國際社會形成自由與專制兩大陣營時才開始興建。因此,中橫才延至政府遷台後的第八年開始動工興建。中橫的興建當然主要是著眼於山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打通台灣東西兩邊的動脈,這一點著無庸議。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橫的興建似不能打著神聖的口號而掩蔽染指廣大森林的企圖與動機,因為中橫一開通,行政院退輔會旋即就成立了「森林開發處」大肆砍伐森林。部落耆老Masing koyaw說:「我們這條路一通車時,森林開發處的運木車就滿山奔馳,它們開到羅葉尾山區及南湖登山口一帶載林木,甚至到後期時,開到合歡山及大禹嶺那邊載。我們以前到武陵打香菇或打獵,都會攔他們的車搭」。當然這些砍森林賣來的錢,除了一部份用在照顧榮民弟兄的生活外,絕大部份則用在國家重大建設上,如後來的十大建設經費就是從這裏拿出來的。不過若從部落的角度來看,幾千年來部落的列祖列宗,光著身子,赤著足踝,在滿是荊棘的叢林裏奔波,細心的照顧這一株株巍峨的巨木,老實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統治者在有問題的眼界裏,並沒有真正善待他們的子民。南山部落到民國六十七年才有電,貫穿部落的這條公路是在民國八十年才完成瀝青化。更讓部落蒙受禍害的是,那每遇大雨就黃浪滾滾的土石流,淹沒良畝又奪人性命,這些都是濫伐濫採所種的惡果。
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中部橫貫公路正式開工,歷經三年九個多月的施工,終於在民國四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完成總長二百七十七公里的中橫公路,並於同年五月九日正式通車。部落耆老Masing koyaw說:「中橫宜蘭支線,在民國四十六年開始測量,當時投入了許多的人力在測量,其中有三位鄉民參加測量隊伍,他們都受過這方面的教育,分別是英士一名,松羅一名,寒溪一名。當時,時任行政院退輔會主委的蔣經國也參與測量,蔣經國測量的方法不知道是從哪裏學來的?他跟人家不一樣,他僅用手指頭瞄準就抓出角度,相當厲害,本來測量隊是想將公路從南山國小旁的腹地穿過,但蔣經國不答應,原因是,既是便民之道就應該利民之行而將公路改成穿過部落而行。我那時也跟過測量隊,幫忙拿工具。測量完後,緊跟著就開始挖山造路,Ckoku(中國人)很厲害,只有用鋤頭與畚箕做路,但如果碰到大石頭,就用Pongcyo(炸藥)炸開,有很多人被Pongcyo炸死」。
中部橫貫公路系統,其實指的是,主線係由東勢經達見、梨山越大禹嶺,再循立霧溪經關原、碧綠、慈恩、天祥至太魯閣,最後銜接蘇花公路,全長共一八五公里。支線由梨山北行至宜蘭;供應線則自霧社、經昆陽至大禹嶺與主線相連,總長度二百七十七公里。然本書記述的核心係宜蘭支線南山路段的部份,並且概略記述公路的開闢與南山部落社會與生活的變遷相關現象。
橫貫公路的開闢,當時帶給南山部落短暫的就業機會,部落有許多的女性被僱用到駐地及工寮從事炊食,洗衣,打掃與跑信的工作。有少數「條件好」的部落女性被安排負責端茶的工作,部落女性耆老Apay pasang(鄭阿金)略帶得意的表情輕輕撩撥額前的髮絲說:「我當時才十七歲,正值荳蔻年華,也是部落最漂亮的一個,中隊長一看到我就硬著要我到Komuzang(日語,工務段,在今美優溪畔)做端茶給長官喝的工作,因為很想看看長官而且工作輕鬆又不用曬太陽,於是我很快的就答應了,我一個月的工錢是四百元」。當然,若是比較粗重的工作他們也會請部落的男人去幫忙。部落耆老Masing koyaw算是當時部落稍具生意頭腦的人,他利用開路工人眾多且運補物資困難的機會下,到山上採木耳,草菇,野菇等蕈類賣給工務段吃,賺了不少錢。
部落的女性當時也提供這些寂寞的榮民一個擇偶的機會,許多榮民會利用機會,將自已捨不得吃分配到的饅頭及口糧拿給中意的女孩吃,部落女孩因仰慕榮民有大米吃,所以也會欣然接受。不過Apay pasang(鄭阿金)堅定的說:「那時我巳經有屬意的人在部落了,所以儘管他們用盡千方百計也無法動搖我的心」。
部落女性耆老Apay pasang(鄭阿金)說:「記得當時公路通車時,班車跟森林開發處的運木車就混在一起跑,那時乘車也很方便,想去哪裏只要站在路邊揮手攔車就可以了」。
另一位女性耆老Sayun pilay說:「剛開始,公路局的班車是在Skikun(四季)過夜,還沒到我們這裏來,後來我先生(顏萬長)那時當代表,他就建議公路局把班車直接開到南山來,他則提供班車司機自已的房間住」。
當時在這條路載木頭的貨車,除了退輔會自已的車之外,也會標給民間運輸業來做,像羅東的宜東貨運,東龍貨運及大慶貨運,都曾經在這條路上跑過木柴。Sayun pilay說:「剛開始在Eki(車站)做生意時,我大部份的客人就是那些在這條路上跑木材的司機與助手,還有在武陵勝光一帶開墾果園的榮民」。編者記得小時候,我們放學後就會到Kesyokay(李茂枝的店)等載木材的車,然後用小刀割它後輪的擋土塑膠布,因這是製做Pacingko(彈弓)的主要材料。等我們做好了彈弓之後,就會跟下部落的孩子開戰,大打石頭戰。有時候我們玩心大起,就會在路上裝釘板讓經過的木材車輪胎爆破,司機因此常到派出所請警察到公路巡視。不過這些運木車,其實在當時的部落生活裏扮演著「行」的功能,也算是部落平常生活上的一環。像部落人要到Siput工作,就要坐運木車上去;要到武陵狩獵或採野菇也要搭這種車去。在以前過聖誕節時,族人會大批的到羅東採買,隔天凌晨要回來時就搭運木車上來,不過這時是要每人收一點錢給司機。
橫貫公路的開通對部落的生業及文化內涵也發生了不小的化學變化,改變了過去族人刀耕火種的土地利用模式,在作物的運用上也發生型態及量的變化。「Pyanan社的農業耕作一直到道路開通以前,均維持山田燒墾的土地利用方式。山田燒墾指的是在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對自然環境的一種單純適應,依靠焚化來加速地面上植物的腐化,以獲得耕作所需的養份,而無法利用人為技術來積極改善自然地力的限制。這種單純依靠地力耕作的方式土地養份的消耗極快,一塊地往往耕作三~四年後就必須休耕五~六年,依靠自然循環來恢復地力」(引自2007洪翠苹論文)。但到了公路通車後,由於交通的管道夾帶著初期文明的物質與概念,慢慢地也改變了族人耕作的模式與栽種作物的型態,過去堅持不變的作物如小米與地瓜等也被迫間作具有商業價值的花豆,馬鈴薯及玉蜀黍。尤其是在民國五十年代末,在農復會及少數平地人的推動下,南山部落開始初步的接觸高冷蔬菜,因高冷蔬菜需要大量的肥料來施作,也因此導引部落族人開始接受使用化學肥料來栽培作物的耕作方式。高冷蔬菜產業在南山部落行之多年,帶給部落的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首先被肯定的是它帶來了廣大的利潤與百分之百的在地就業機會,而被批判的則是環境衛生的污染,另外,比較不為人知的是,吃緊的人力需求讓正要繼續升學的孩子被迫提早進入勞力市場,而喪失了求學的機會,讓自已與大社會脫節。
公路的開通,在部落傳統文化上的影響也看得到它的鑿痕,一般人認為,基督教的傳入是瓦解部落傳統社會組織與規範(Gaga)的主因,不過這種說法,編者會比較Man一點,基督教的傳入當然也是導致部落文化瓦解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原因。編者認為,有一個更強大,更有組織性與計畫性的東西破壞了部落的文化系統---那就是「統治者/政策」的同化運動。「一九五一年,台灣省政府便開始進行第一階段的「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辦法」,以改良原住民風俗習慣,推行國語,破除一切惡習迷信,改善祭祀等為首要任務」(引自2007洪翠苹論文)。更讓編者啼笑皆非的是,一族的風俗與傳統信仰竟可以以行政手段予以改善,試問平地社會千奇百怪的民間信仰,為什麼就無法用行政手段予以改善?編者直覺判斷,這其實就是一件透過統治權,強迫異文化溶入其主流文化價值的「同化政策」。
不過,整體言之,橫貫公路的開通對部落的發展是有益的,時代是向前滾動,人類也在不斷的進化中,我們要用敬虔的心回顧歷史,更要用前瞻的視野盱衡未來,這樣部落才會有希望。
--Yukan ma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