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了幾番波折終於把社區林業計畫裏最艱難的一環—部落資源地圖繪製部分順利的完成了,當然若要論功行賞一番,就不能忘記所有曾經對這個活動盡心盡力的工作伙伴們;像是負責連繫工作與教案設計的翠苹,負責教案設計的慈恩,負責協助活動進行及按撫小朋友情緒的南山國小老師們,大千,淑君,及孟涵。另外,也要特別感謝部落講師聶曼比令的情意相助。由於上述這些人員不辭辛勞的投入在工作上才使得這項活動可以順利且圓滿的執行完竣,也克服了我擔心計畫也許會開天窗的壓力。
當然!一個計畫(或活動)的辦理,若要求得其成效就要進行效益的「後評估」;此評估的目的主要是要瞭解此項活動對於標的團體的影響為何?事實上,要進行這項評估的難度是頗高的,原因是我們缺乏專業的評估方法與工具,無法操作出科學的論證。儘管如此,就一個承辦活動計畫的單位而言,效益評估是一件不得不為的必要工作,即便是無法準確的量化其效果。
「行為觀察」事實上也具有評估依據的價值,心理科學中的「行為主義」提供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察依據,此模式就是,觀察行為者(個體或團體)在參與完目的性活動之後所表現出的後續行為表現,而這些行為表現確實也在南山國小小朋友的身上找到一些可觀察的素材;像是,最近常有小朋友拿著樹葉來問我這是什麼?有些我可以回答,有些就真的不知道了,但重點是,他們開始對周遭的植物感到興趣了,這是跟先前的認識植物活動有關;又如,現在部落內的巷道巳沒有以前的髒了,紙屑果皮明顯的減少(這不是指小朋友是這些垃圾的製造者,即便是有,也只是少數幾個小朋友而巳),但重點是,他們巳經領悟到隨意丟垃圾是不好的事情,並還得要自己親身揀拾才可以,而這個又跟之前帶小朋友去做小小志工清掃部落巷 道有關。至於小朋友作圖的延伸效應則表現在與部落巡禮所獲得的文史資訊上,而此部分的瞭解過程也巳納入母語教學的框架中去實踐,讓小朋友慢慢吸收。
當然!環保性格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或一個單一計畫的執行就能達成,而是長期的教育與冶煉;因此我們呼籲,教育單位能正視這個問題,並納入其年度計畫項目裏編列預算交付執行,或委託各社區組織代為執行,以增進學童自然科學知識的涉獵及培養其適應周遭環境變化的生存能力。
--Yukan ma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