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行為(Gmyu)
南山部落在原始社會時期到日治時期前的交易行為,實際上係一種交換的行為,例如這家缺小米就會用地瓜去換小米,也就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許多的物資都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獲得,包括土地也可以這樣做。在日治前部落族人會用獵來的鹿茸,鹿鞭,鹿皮與天送埤一帶的Kbyan(平埔族)換獵槍與鋤具,當時Kbyan(平埔族)與蘭陽平原的漢人早巳通商及貿易,平埔族很容易從漢人那裏取得槍械及民生物資。族人有時候也會翻越Bayu(南湖大山)到西寶向陶賽族買青銅製作的鍋子,這種鍋子很珍貴可以用來當聘禮與購地的價金,部落耆老Masing koyaw說:「我的表哥Pasang akang(江明建之父)娶老婆時就是用銅鍋做聘禮。還有Knazi那一塊地是我叔叔Yukan ali用銅鍋買來的,部落有很多地也都是用銅鍋去交換的,有時候一個鍋子可以換一甲地」。
到了日治時期,貨幣開始在部落間流通,許多物資也改成以錢幣來換取。部落耆老Masing koyaw說:「當時做工一天的工資是五毛錢日幣,買一頭豬只要十五塊日幣,過去家家都有養豬,是野放的,部落到處都是豬糞」。
日治時期,南山部落沒有一間商店,只有在四季部落有一間「販賣部」。民國八十六年Bakan nabu(莊信權之母,巳歿)在接受日藉台大人類所研究生中村先生的訪談中回憶道:「日治時部落一間商店都沒有,只有在四季有一間販賣部,裏面有賣米,鹽,酒,鹹魚,火柴,糖果還有一些民生用品,日本人到四季買東西就會僱用部落的人來搬運,我自已也有去」。
南山部落較頻繁,物資較多元的交易活動是在光復以後。由於日治時由日本人壟斷的商業市場獲得解放,本地人開始經營各種行業,地方經濟產業復甦之後也間接影響到山地部落的生活型態與產業模式。光復後為因應平地市場的需求,部落開始從耕種只為了糊一家子口的目的轉變成可以換取資金的目的,過去很多只能種小米,地爪,苧蔴的土地也因為為了因應平地人的需求而改種其他較具市場價值的作物,如豆類,馬鈴薯,玉蜀黍等,即使是過去的作物也有它市場的價值而販售給平地業者。
光復後,盜採國有森林副產物販售也是當時部落族人的一種交易行為,像族人會到山裏採集中藥材黃馱皮及珍貴林木,但也有許多人因此而入獄。像在民國五十年初,部落族人Masing koyaw,Tana nomin,Pasang akang,Yukan lobaw聯手到林班地採集黃馱皮而被逮,移送到三星分局偵辦,因受不了鞭抽之苦而將所有責任推給收購的平地人,Masing koyaw在問訊中極盡狡詰之能事,推的讓那位平地人百口莫辯,俯首認罪。據Masing koyaw自已說:脫罪之後沒幾天,他剛生出來的女兒就夭折了。
光復後第一個進駐南山部落營業的商店是李茂枝先生,起初他們全家在四季部落開店做生意,約民國三十五年時李茂枝才到南山開店做生意,他在上部落公路旁蓋房子並開店。剛開始他賣太白酒,鹹豬肉,鹹魚,鹽及少許的糖果。後來他也收購一些部落農產品如小米,大豆,玉蜀黍等雜糧。他也是部落開始在採集野生香菇時唯一的銷售管道,全部落的野生香菇是他收購的。
中部橫貫公路未開通前,南山部落族人要去羅東完全靠雙腳徙步先走到Roba(土場),然後再坐小火車到羅東。小火車是當時蘭陽溪岸各部落唯一的大眾運輸工具,南山部落族人一大清早約四點鐘就點燃Hayung(油柴)從Tecibata(現南山國小下方處)沿山壁往下到溪床,然後穿過蘭陽溪到對岸的Mera再轉北順著日本棧道走到土場,行程中會經過Skikun(四季)與Lmwan(留茂安)部落(如圖五十七),大約在中午十一點鐘時抵達Roba(土場),然後搭乘最後一班下午二點鐘開
的列車直達羅東竹林。族人往往要在羅東住上一宿,採購完物資後隔天再搭上土場的列車回來。族人下山時揹從山上獵回來的鹿茸,鹿鞭及鹿皮到羅東販售,然後再買鹽,鹹魚,火柴及鋤具回來。
中橫宜蘭支線開工期間也曾帶給南山部落些許的交易機會,當時築路的榮民弟兄駐紮在Twepu(Tngihan之下方),他們僱用了許多的部落女性從事炊食,洗衣,打雜的工作。當時編者的母親Ipay nabu也在此擔任書信公函的傳遞工作,她每星期三次往返南山與四季間傳送與接收信函,一個月的薪資是三百元。Ipay nabu做那個工作也是危機重重,有一次送信途中就碰到一位榮民攔路對她騷擾,想非禮但未得逞,事後這位榮民不但被部落青年痛毆一頓還被扭送到派出所法辦。部落人有了一些錢就會下山買禦寒用的棉被衣物及耕作用的工具還有補買一些生活用品,部落人也會到山上採集葷類(Qlung,Sqru或Kwihay)及蕨類(Mala)賣給工作隊,賺來的錢又可以轉買其他的物資,此時南山部落巳正式進入貨幣交易的時期,但過去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也並未完全消失,有時還有零星的交易。
橫貫公路通車之後,就陸續有平地人到部落開店。Mancyo(顏萬長)首先在下部落Eki(車站)做生意,販售一些生活民生物資,也兼收一些山林副產物。到了民國五十年初期,Yusang(游純誼)從四季搬到南山上部落租用Hetu watan的房子開店做生意,這時巳有補貨車上來送物資,所以Yusang(游純誼)賣的東西也就較多元與豐富,編者童年時的記憶大部份都跟它有關,偷拿奶奶曬在外面的花豆與玉米粒是編者進出Yusang家最好的媒介。
此時一些部落稍有積蓄的人也相繼效倣,住在下部落的Losing nokan(高阿旺)在民國五十一到五十四年間也開設雜貨店,當時他擔任鄉民代表。過了幾年,住在隔壁的Yukan buta(陳仁義)也開起了雜貨店。同一時間,住在上部落的Yukan ciwas(卓文章)也開設一間雜貨店,又過了幾年Yubah watan也在同一條巷道開設雜貨店。民國五十六年,在南山國小當代課老師的林阿南先生入贅給部落女Kumu bihi(許淑枝),當時他也開設雜貨店。不久,住在同一巷道的Watan iri(陳德明)也開設了一間雜貨店。當時編者的父親Masing koyaw本來也想開雜貨店,但他覺得這條公路每遇大雨就坍方中斷進貨困難因此就打消開店的念頭。從中橫通車到民國五十年代末是南山部落商店開設的高峰期,這個現象也反映了部落經濟生活條件正逐步的優質化,這段時期剛好也是部落人大規模採集野生香菇的年代。
但到了民國六十年代中期,除Losing nokan(高阿旺)與林阿南尚能繼續營業外,其餘都巳停業不開了。究其原因,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省公路剛鑿通土石還很鬆軟,夏季颱風旺季則每遇大雨就坍方中斷一連好幾個月無法通車貨源因此中斷。第二,部落親戚血脈相連,許多舊帳無法收回而影響到進貨時沒有足夠的現金支付。第三,野生香菇的採集需要足夠的人力,因人力都移轉至野生香菇的採集致使商店無人照料而停業。第四,部落消費市場固定但商店林立形成競爭壓力而產生淘汰機制,讓體質不良者無法生存。當然公路通車後許多物資就很容易在下山時購得而大大的影響部落商店的利潤。
在部落所有交易行為中,土地的買賣要算是較嚴重的問題。因為這牽涉的並不只是買賣的行為而巳,甚至是比較權利論的東西也摻雜在其中。部落耆老Masing koyaw說:「以前的祖先有留下訓詞,他們說:土地是我們的生命,土地絕對不能賣!」
從土地權利關係看土地買賣的內涵可以從民國五十年初的「山地土地總登記」前後時期做一個觀察樣區。而觀察的指標可以分為刀耕火種時期的交易模式與機械化利用時期的交易模式兩種。在刀耕火種的游耕時期土地是公有的,任何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隨處開墾,所以在那個時候,除非是Gnaqaw(新開墾的地)否則不會有人問津,當時購地的價金通常是一枝獵槍或一個銅鍋。所以在刀耕火種時期的土地交易情形並不會很嚴重。可是到了土地總登記之後,族人對土地的觀念一夕改變,認為土地是他私人權利的一部份,所以他會給它(土地)任何形式的價值意義,也會認為賣土地可以讓他的生活更舒適。
因此,在這段時期之後,南山部落買賣土地的風氣益形興盛,喜逸惡勞者動不動就賣地。但其中也不乏因生活困頓或家人病危而不得巳賣地者,他們一般會把土地賣給經濟條件較優勢的平地人,也只有平地人有能力購買土地。
到了民國七十年初之後,南山部落拜自然條件與省公路愈趨完善之賜,部落產業轉型成高冷蔬菜栽植區,這時便陸續有許多的平地菜農上來種菜。平地人上來起初是租族人的田地開挖整地後種菜,後來賺了錢就思索著想要買地。族人在優渥的條件利誘下也很難斷然拒絕,於是有很多的沃土良畝就這樣賣掉了。
剛開始的購地價格並不是很好,一甲地大約可賣五十萬元左右。到了民國八十年代之後,由於物價上揚,高麗菜價格也逐年上翻,那時的土地價格也攀上高峰,一甲地約可賣二百萬元左右。但決定土地價格高低的變數有三種,即第一,土地是否交通便捷,離公路近?。第二,土地位置的海拔是否夠高?第三,土地權狀的效力是否明確?等,若三種條件都具備,則賣出的價錢就相對提高。
南山部落的土地買賣價格,依土地的海拔與位置,可得到如下的結果(如圖五十八)。
說明(一)價格分析
編 號 |
地 段 別 |
地 名 |
價格(公頃/元) |
01 02
03
04 |
南 山 南 山 米 羅 南 山
米 羅 |
Siput Sgalut/Tngayun Tangu/Sinwatan Knazi/Babaw/Tngi han/Qyulang/Nguh u Mera/Zihing/Bubul |
2.000.000 1.500.000
1.500.000
1.000.000 |
說明(二)條件分析
編 號 |
地 段 別 |
地 名 |
條 件 |
01 02
03
04 |
南 山 南 山 米 羅 南 山
米 羅 |
Siput Sgalut/Tngayun Tangu/Sinwatan Knazi/Babaw/Tngi han/Qyulang/Nguh u Mera/Zihing/Bubul |
高海拔1300M 高海拔1300M 高海拔1300M 離部落近,交 通便捷
較不理想 |
南山部落族人賣地的動機大致有以下幾種情形,第一,家人患重病需錢孔急。第二,兒子娶媳婦辦婚事。第三,地多子女少怕無人繼承。第四,想過安逸舒適的日子。第五,嗜酒如命賣地要喝酒。第六,到都市發展變賣家產等。從動機論看,有的迫於無奈,有的輕率隨性,各有各的價值判斷。不過,若從部落整體的發展來看,賣地總是負面的。所謂的負面,可歸類以下數種,第一,平地菜農到部落來種菜,帶來機械化的傷害,許多土質脆弱的區塊因而崩解。第二,一些原來就不是部落所存在的劣質文化也進入部落,銷蝕了部落良好的傳統文化(Gaga),也扭曲了族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雖然這都可能是公路開通後的必然結果,但編者認為提供他們Long stay的土地買賣過程才是問題的本質。第三,在平權會的運作下,土地巳不再是祖先所開墾與流傳的家寶,這對部落現在正振臂疾呼要政府重視傳統領域的訴求,形成一齣諷刺的鬧劇。以下略將南山部落從過去到現在,買賣土地的族人資料作一簡扼的說明(如表六)。
姓 名 |
出售土地名稱 |
面 積 |
現 況 |
Botu-maray
|
Siput
|
1公頃 |
歿 |
Takun-suyan |
Yuqu |
0.3公頃 |
歿 |
Ko-tazing |
Siput |
1公頃 |
|
Yukan-rukul |
Siput |
2公頃 |
歿 |
Laping-yumus |
Siput |
0.8公頃 |
|
Sabak-pusiq |
Tangu |
1公頃 |
|
Watan-iri |
Tangu |
0.5公頃 |
歿 |
Kobu-iciro |
Nguhu |
0.6公頃 |
|
Yukan-piru |
Qyulang |
0.6公頃 |
歿 |
Losing-nokan |
Tngayun |
1公頃 |
歿 |
Hayung-lobaw |
Babaw |
0.2公頃 |
歿 |
Hayung-piru |
Siput |
0.7公頃 |
歿 |
Piling-kawas |
Babaw |
0.5公頃 |
歿 |
Pasang-hagay |
Babaw Siput Bubul |
0.3公頃 0.2公頃 0.2公頃 |
歿 |
Unang-suyan |
Babaw Tcingas |
0.2公頃 1公頃 |
|
Batu-kumay |
Knazi |
0.3公頃 |
歿 |
Yukan-kuyu
|
Knazi Siput |
0.5公頃 1.5公頃 |
歿 |
Watan-toli |
Siput |
0.3公頃 |
|
Watan-pasang |
Tangu |
1公頃 |
|
Ckasa-bakan |
Tangu |
1公頃 |
歿 |
合 計 |
|
16.7公頃 |
|
(表六)南山部落買賣土地清冊
--Yukan masing--